top of page

  1.        2019.3.8日晚王凯老师带领实验室同学与电网的张振华师哥举行了电网考试和面试工作交流聚餐。

          张振华师哥目前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运维检修部任技术监督与设备状态管理,兼职负责特高压运检管理。2004年华北电力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国网山东检修公司青岛运维分部、±800千伏广固换流站工作。熟悉变电一次、高压绝缘、直流输电技术等,国网公司评标专家,特高压运检专家。

          聚餐期间师哥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关于电网的信息,使我们对电网不再感到神秘,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师哥也给了我们很多关于电网工作的建议,使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目标。通过这次交流聚餐,我们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

  2.        2019.3.9日上午实验室召开组会,研一同学讲述这一周看的文献,最后由研二师哥李朔为大家讲述他在职期间的工作经历。在过去一段时间他曾在青岛地铁工作,为我们讲述了青岛地铁的求职方式、考核方法和内部的工作分类,使我们对青岛地铁的工作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

  3.        2019.3.13日上午王凯老师带领实验室部分同学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始建于1950年8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是我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60多年来在我国海洋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奠基性了和开创性的工作,引领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目前仍然是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海洋研究机构之一。

          研究所拥有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5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深海研究中心,建有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组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2个功能实验室,设有学会联合办公室、文献信息中心、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公共技术中心、海洋科学大数据中心、海洋观测网络管理中心、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7个研究支撑单元。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响应这一部署,未来,王凯老师将带领我们围绕“海洋发电”这一目标,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中心,实现学科融合发展,努力促进成果产出,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be32dd88836f6475fdeb114a652edc0.png
fdb5215a37465a7184addcf84a3fe1b.png

  4.        2019.3.23日下午王凯老师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天津大学编辑部的朱晓文编辑来给大家讲解如何投期刊以及所投期刊在编辑部审核流程的问题,讲解报告在三楼实验室进行。

         朱晓文,编辑,曾历任《化学进展》编辑部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科学:化学》编辑部主任,《科学通报》学科编辑。分别于曲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获得其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进行过短期博士后研究。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工程院院刊之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共同出版,天津大学主要负责其学术质量工作,2018年SCI影响因子2.643。现任联合主编为王静康院士(天津大学),薛群基院士(宁波材料所),刘炯天院士(郑州大学)。

  5.         2019.3.22日下午,实验室研一研二在国家重点实验室423会议室听了余彦教授的演讲。余教授主要是讲述了钠离子电池的一些原理、应用、制备、优劣以及前景等内容。首先向我们简要地介绍了具有便携、高效等特点的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以及成本相对更加低廉的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应用前景。结合其课题组近期一系列研究成果,余教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双碳层结构钠超离子导体材料设计,实验上获得高倍率超长循环寿命钠离子电池和构筑“0D纳米粒子嵌入1D碳纳米线”的独特一维结构,实现了基于转化反应机理钠的电极材料可逆,大幅提高多种纳米结构正、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等研究。报告结束后,余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与交流。

           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于安徽大学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和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12年加入中科大,任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目前在Science, Nature Energy,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 Lett., Energy Environ. Sci.,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中IF>10的总共60余篇。其中,有20余篇入选ESI高引频论文,论文SCI他引10000余次,H因子60。相关文章被Nature, Angew. Chem. Int. Ed., MaterialsViews China等作为Highlight和封面文章报道。

        报告根据锂、钠电池在能源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前景这一现实基础进行,内容生动、丰富。这次报告的主要收获是来自于报告结束后的交流环节,所有师生提出的问题,余老师都能根据自身的科研经历给出相应的指导,一个没有实干过的人是不可能解答出这些问题的,甚至大多数问题都是余老师亲身经历过的,所以我觉得,纸上谈兵终觉浅,没有实践过是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我们需要设计严谨的实验,不断地进行测试,也许会有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在每一次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积累经验,终会成功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和其他人的合作,通过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一步步成功。

  6.      2018.4.4日在重点实验室423室听了王连洲教授的报告演讲。

          王连洲,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纳米材料中心主任,澳洲基金委未来学者。主要从事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清洁能源转化与存储领域包括光催化制氢和新型太阳能电池等的应用,2018年底其团队创造了新型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记录,认证转换效率达16.6%。先后在诸多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专著章节12部,申请专利14项,论文被引用18000余次,h-index:71,ESI高引文章20余篇,作囯际会议大会或邀请学术报告100余次。近年作为主要负责人(Chief Investigator)先后承担或参与了澳大利亚基金委、澳洲科学院、以及工业界等40余项竞争性研究项目,总金额超过3000万澳元。先后获得澳洲基金委女王伊丽莎白学者称号,昆士兰大学研究优秀奖及优秀研究生导师奖,澳洲寻找未来之星奖,澳洲基金委未来学者称号,入选澳洲基金委工程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报告的题目是关于集成光电转换和存储用半导体纳米材料。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半导体纳米材料是高效太阳能转换和存储系统的关键,这次报告简要的介绍半导体纳米材料作为太阳能转换应用的重要功能部件,包括光电化学(PEC)、太阳能燃料和太阳能发电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新的PEC器件不仅显示出有价值的化学物质(如H2,H2O2,碳氢化合物)的生产能力,而且在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中获得了16.6%的世界最高功率转换效率。为解决间歇式太阳能利用的难题,研制了一种新型集成可充电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电池与新型可充电离子电池相结合,在单一的设备配置下,同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存储的电能。这些基于半导体的能量转换和储存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奠定了基础。

  7.    2019.4.9  参观了青岛国际院士产业加速器及青岛聚纳达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国际院士港从选院士和产业布局开始,就充分考虑产业化和应用前景,计划通过“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推出一批项目”。院士产业加速器主要以院士项目和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服务模式创新,给予政策和基金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走向市场。

          院士产业加速器总占地约36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共分三期建设。加速器于2018年7月1日启动运营,院士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已入驻24个。同时,加速器将搭建李沧技术交易中心,与北交所等知名机构合作,全力打造涵盖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项目申报、产品推介、企业培训等方面的企业服务平台,不断放大院士效应和影响力。

123.jpg

          青岛聚纳达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纳米纤维高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外资企业,坐落于世界首屈一指的院士集聚园区——青岛国际院士港内,由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Seeram Ramakrishna教授与国内顶尖静电纺丝技术团队共同创办,公司为国内首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生产装备、生产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优秀的国内外研发资源和产业资源,专注为国内外相关成产企业提供生产和研发服务。

123.jpg

Seeram Ramakrishna教授

——纳米纤维静电纺丝之父

Seeram Ramakrishna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纳米纤维和纳米技术中心的主任,机械工程系的教授,也是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东盟工程技术院院士。

Seeram Ramakrishna院士作为新加坡纳米科技第一人,他独创性的发明了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并对纳米纤维的产业化应用进行了深入实践、研究成果居世界前列,被业界尊为纳米纤维静电纺丝之父。

123.jpg

© 2023 by ShureArchitec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